科技攻關"貧"變"富"
立足國家整體戰略,加強對中低品位鋁土礦開發利用技術的研究,是公益性地質單位義不容辭的責任。成都綜合所在2009年底就開始謀劃此項工作,并在2010年初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支持下,開展了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工作項目。
該項目的主要任務是:以黔渝地區中低品位鋁土礦、高磷難選鐵礦為研究對象,開展礦石工藝礦物學研究,查清礦石的物質組成、有用礦物的賦存狀態和嵌布特征;采用先進的選冶技術、工藝和設備,開發適合該類型礦石性質的選冶新工藝、新藥劑;對該地區中低品位鐵、鋁礦石進行可利用性評價研究,研發適應該類礦石的加工工藝、合理流程,確定技術經濟指標,使該地區同類中低品位鋁土礦、難選鐵礦得到合理利用,增加國家鋁鐵資源儲量,為同類礦石的開發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據記者了解,之所以選擇重慶的中低品位鋁土礦進行研究,不僅因為重慶地區鋁土礦儲量大,礦石以低品位礦石為主,還在于重慶有中鋁公司重慶分公司、博賽礦業等礦業公司,當地的鋁工業發展亟需一種中低品位鋁土礦高效利用技術。
"當時,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千億元鋁產業鏈"的戰略部署,如何解決重慶鋁土礦鋁硅比低、礦石難選而帶來的生產成本高、企業效益差的問題,已成為重慶實施"千億元鋁產業鏈"的關鍵。"劉亞川說。
憑心而論,對中低品位鋁土礦的利用研究,成都綜合所并不占優勢,而且以前許多科研單位多次對重慶地區的中低品位鋁土礦進行過研究,效果均不理想。在一些科研人員顧慮的眼光中,劉亞川和主管科研的副所長陳炳炎力排眾議,抱著為國家戰略全局考慮的思想,毅然決定實施此項目。
項目確定后,該所選派精兵強將,指派年輕有為的70后副研究員閆武具體負責該項目。1977年出生、中南大學選礦專業畢業的閆武2001年分配來到該所,此前一直在做釩鈦磁鐵礦的科研工作,對鋁土礦并不熟悉。但之后的實踐證明,正因為閆武對鋁土礦不熟悉,反而使其有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少了幾分掣肘,更容易跳出傳統思想的"框框"。
閆武跟項目組人員一起,通過對重慶地區中低品位鋁土礦進行研究分析后認為,該地區的鋁土礦含硫含硅高,脫硅十分困難。針對這一難點,他們圍繞脫硅這一關鍵環節,確定了浮選脫硅工藝流程。
浮選脫硅關鍵是藥劑的選擇。為了研發合適的藥劑,閆武在兩眼一抹黑的情況下,憑經驗看現象,在一次次試驗、一次次失敗中不斷積累著經驗。有時他正在外面忙其他事情,腦子里忽然閃出一個新的想法,馬上就趕到試驗室進行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先后進行了四五十次試驗后,最后終于成功研發出了合適的藥劑。
"浮選與重選相比更高效,而浮選的核心是藥劑的研發。如果藥劑過關了,設備、工藝就可以簡單,利于成本下降。"閆武說,"現在對藥劑的要求很嚴格,要求無毒,對環境不產生污染,同時還要從經濟角度考慮,想法選用大宗原材料,以降低藥劑生產成本,確實很難。"
其實,在項目剛開始時,閆武僅用了半年時間就研發出了新的藥劑,各項技術指標也基本符合要求,但這一藥劑應用在低硫的中低品位鋁土礦可以,而對高硫的中低品位鋁土礦效果卻并不太理想。對科研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閆武最后還是忍痛放棄了這種藥劑。
"浪費了大半年心血才研發出的藥劑,說拋棄就拋棄了,當時還真舍不得。"現在回想起來,閆武還有點痛心,"不過,我們最終研發出的藥劑效果更好,適用范圍更廣,不論高硫還是低硫的中低品位鋁土礦,都很適用。"
閆武他們最終成功了,最后確定的"選礦-拜耳法"工藝,使黔渝地區中低品位鋁土礦利用問題徹底得到了解決。
實際上,閆武項目組之所以能成功,還得益于該所領導的支持。閆武在基本完成了該項目的研發工作后,通過查詢才知道,類似的項目在許多科研單位已進行了多年,但一直沒有突破。
"許多科研單位對中低品位鋁土礦利用進行過多年研究,但都沒有實質性突破,所確定的工藝流程往往能耗大、成本高,使企業處于虧損狀態。但是因為相關資料缺乏,我當時根本不知道這一情況。"現在回想起來,閆武笑笑說,"如果當時我知道這些情況,也許就不敢承擔這個項目了。"
該項目的成功,對成都綜合所及閆武本人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在此基礎上,成都綜合所又繼續擴大科研工作,于2012年9月實施了"滇渝地區中低品位鋁土礦及其伴生資源合理利用技術研究"項目,以加強對中低品位鋁土礦及其伴生資源的綜合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