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蹴而就
世界上典型國家(地區)鋼鐵行業發展規律表明,隨著工業化進程推進,廢鋼資源逐步積聚,發展電爐煉鋼短流程是必然趨勢。
根據廢鋼協會數據,2019年,我國廢鋼資源供應量約2.4億噸,同比增長9%;其中,鋼鐵企業廢鋼消耗總量約2.15億噸,同比增加2700萬噸,增幅14.4%。"
預計到2025年,我國鋼鐵積蓄量將達到140億噸,廢鋼資源產生量達到3億噸以上,為電爐鋼發展奠定基礎。"李新創表示。
不過,發展電爐鋼也不能一蹴而就。《報告》顯示,在已完成工業化且粗鋼產量曾經突破1億噸的國家(地區),如美國、歐盟和日本,電爐煉鋼短流程發展均是在粗鋼產量峰值區中后期開始興起。從其電爐鋼發展歷程看,電爐鋼比例從10%提高到30%耗用了25年-30年甚至更長時間,其間伴隨著持續波動和調整,而30%-50%是電爐鋼比例上升的阻力區。
李新創也表示,我國電爐鋼發展還面臨諸多挑戰。首先,電爐短流程煉鋼發展尚未形成成本優勢。廢鋼供應還遠未達到充沛低廉的程度,且中國總體電價水平較高,造成電爐鋼成本控制難度加大,長期以來,高爐-轉爐長流程工藝在多數地區仍具備經濟優勢。2020年10月,電爐鋼企業開工率不足70%,大多數電爐鋼企業掙扎在成本線附近;近60%鋼廠成本持平或者虧損,40%的鋼廠盈利。
其次,電爐生產效率明顯低于轉爐。2019年重點統計鋼鐵企業電爐平均每爐冶煉周期為58min,部分企業達到120min以上,相比于轉爐平均32min冶煉周期明顯較長。個別電爐企業已可以做到35min以內,但生產效率仍低于同等爐容的轉爐。
最后,先進電爐裝備仍需進口。在電爐裝備方面,我國已具備自主研發全套電爐裝備能力,但國產電弧爐裝備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在綠色、節能、智能等方面仍存在差距,置換新建項目的市場普及率不如國外成套設備公司。"
未來,隨著我國鋼鐵產業進一步向碳排放峰值區中后期發展,國家產能置換、環保、土地、財政等政策傾斜,廢鋼資源、電力等支撐條件逐步完善以及碳排放權強制性約束作用逐漸增強,電爐鋼比例將開始逐步回升,特別是環境敏感地區和"2+26"大氣通道城市的城市鋼廠、城市周邊鋼廠技改中,新建電爐鋼比例將更高。"李新創說。(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