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志強,王美玲,陳彬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地質研究院
會議錄名稱:第十六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會議
出版年:2021-08-21
起頁:84-85
止頁:
總頁數:2
館藏號:
分類號:P618.11
語種:中文
會議名稱:第十六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會議
會議地點:陜西西安
會議時間:2021-08-21
會議主辦者: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巖相古地理專業委員會
關鍵詞:燒變巖;煤層深時自燃;燃燒變質作用;古野火;礦產;
內容簡介在中國,燒變巖廣泛見于以昆侖山-秦嶺-大別山為界的中國北方多個沉積盆地邊緣,但地質學家對其研究較為薄弱。野外實際調查及前人研究顯示,在中國北方無論地表煤層的厚、薄,有煤層出露的地方都可能發育燒變巖。其分布范圍東西橫跨35?經度(從伊犁盆地到太行山南麓)、南北跨度大于15?緯度(從鄂爾多斯盆地到準噶爾盆地),分布區域與我國現今干旱化-半干旱化地區基本一致。野外調查顯示中國北方燒變巖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種:(1)大面積連片分布,(2)沿山脈走向的線狀分布,(3)沿河流下切河谷分布,(4)為第四系黃土覆蓋。燒變巖主要為侏羅系、石炭-二疊系煤層自燃所致。燒變巖的四種類型(烘烤巖、燒烤巖、燒結巖和燒熔巖)在各個燒變巖區不同程度發育,具瓷化結構、白化結構、燒熔結構、殘余構造、氣孔構造、柱狀節理、角礫狀構造、垮塌構造、裂縫充填等結構和構造。其顏色以磚紅色、赭紅色、棕色、鋼灰色最為典型,巖石中發育鱗石英、方石英、堇青石、鐵堇青石、莫來石等典型高溫礦物。已開展研究的國內燒變巖常見于鄂爾多斯盆地東北部地區和準噶爾盆地,另在伊犁盆地、塔里木盆地北緣等地見零星報道。
所需耐材幣:0